罷工。
一直以來有很多煩惱的事情,而那些小人物的煩惱似乎在國家存亡之際都不值一哂。
但是生老病死依舊圍繞著我們,抗議或許可以推翻暴政,卻無法挽回時間與生命。
痛苦是如此真實,憤怒的烏雲壟罩著台灣。
這幾年我們開始討論悶經濟的時候,我覺得台灣人民處於一種心很浮動的狀態。
貧富差距擴大是一個原因,但媒體不停鼓吹,隨便搧風點火更是社會亂象。
例如:食物市場的不平衡是一個短期現象,但是一旦媒體喊出政府監督無能,
小老百姓就開始說沒錯,食物價格上漲都是政府的不對!
但是因為價格太貴,所以民眾減少購買量,市場價格才會回穩,這就是市場機制。
並非價格一上揚,政府就馬上要介入平抑價格。
但媒體一股腦質問政府,彷彿政府只要沒做事情就很無能,其實並非如此。
而且市場是否失靈(例如有人惡意哄抬價格、囤貨等),的確需要一段時間觀察,
對於自由的市場,我們必須小心維護它,避免它受操縱,也避免太多不必要干擾。
所以,現在只要看到"價格上揚民眾痛批"就很火大,連我媽都氣到說"到底是誰在痛批"?
其實痛批的只有記者吧?
民眾必須知道哪些是正常,哪些是不正常需要抗議的,並非所有事情都不停抗議。
例如台灣99%的能源來自國外(進口),國際原油調漲,所以台灣的油價需要調漲。
同理,我們使用的電,來自火力或核能電廠,大部分原料也都是進口而來,所以電費也會漲。
漲價我們都不能接受,但是不漲價,就必須要用稅金補貼,如此干預市場,就會發生不公平。
很高興台灣終於有了 ETC,因為計程收費才是最公平的!
我如此三言兩語,並非試圖解釋其中複雜的原理和運作機制,
只是想藉以表達,我們應該要了解哪些是常態,並且需要包容常態一定範圍內的波動,允許誤差。
而媒體應該直指事物的核心,而非著墨、放大雞毛蒜皮的枝微末節。
現在的媒體自由,並沒有促進資訊流通,反而因為太多雜質,而大幅增加台灣資訊流通的交易成本,
我們需要花更多時間過濾訊息,需要花更多時間找其他證據,很多人就此全盤接受或放棄接受。
學賽局的時候,我們最常用的方式是倒解法,但其實倒解法還需要考慮機率。
那些有關服貿"可能"會發生的情況,機率都是未知的,亦即有風險存在。
我認為有趣的是,賽局中的player是誰?如果是馬先生的話,那他在想什麼?(payoff 是什麼?)
我無法推測他的想法,為何他執意要讓法案通過?這幾天他被批評的時候在想什麼?很想知道。
網路上說他受到北京壓力、他的親屬都有綠卡,這些都不是很有說服力的說法。(payoff 很低)
回歸到罷工。
台灣人真的很勤奮,學生自主罷課反服貿,而上班族只有晚上或周末聲援,因為要上班。
即使我們(的學生大力的)抗議,其他人還是很勤奮的工作,不讓整個社會停擺。
電力繼續供應,公車繼續行駛,大部份的店家繼續營業,
即使暴力驅離民眾,也是因為不阻礙交通,讓上班民眾通行,紓解上班人潮。
台灣人真的好愛上班阿,不愧是工時很長的國家,那是否也代表憤怒的火焰還沒燃燒到民眾身上?